当谈到在中国促销澳大利亚葡萄酒的问题时,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工业不应该低估互联网的力量,杰里米•奥利弗(Jeremy Oliver)报道。
我比以往更加确信如果要利用中国给予的机会,澳大利亚的葡萄酒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运作。先不谈正在快速发展的奔富酒庄,因为该品牌在中国现已达到了高级品牌知名度,多数的澳大利亚酒庄仍希望运用同样的技巧锦囊实现发展。
他们在与从未经营过葡萄酒的公司签订分销安排。他们只凭单笔入门订单就授予那些没有业绩跟踪记录的团体独家经销权。他们被这样的承诺所诱惑:进口商的一个”朋友”拥有一百家零售店并打算再开设两百家。他们希望在没有建立品牌意识前,他们也将在北京和上海这样极度拥挤的葡萄酒市场中吸引成百上千的贵宾客户到盛会中来。
中国的葡萄酒市场仍在迅速增长,而且几乎无法准确定义,但是它仍然赢得了市场。今天它充满竞争并且作为在价值和总量方面它的第二大葡萄酒供应商澳大利亚,正处于被赶超的危险之中。
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企业需要知道:
– 他们的客户是谁
– 怎样争取他们
– 他们怎样做出购买决定
然后他们需要根据这种认知重新估价自己的产品,或许还需要考虑他们之前从未使用过的市场营销和沟通手段。详情请在线阅读。
我只是开始探索中国的网络环境,其结果是显著的。
我最近在微博上进行了仅一个多小时广泛宣传的问答互动。那一段时间我收到了四百多条问题并吸引了4000名新粉丝。我最近发布了一个双语在线电视系列剧,从一个澳大利亚人的角度来培养中国年轻人去了解葡萄酒。在最初的两周,历时约七分钟的第一集吸引了约280,000的下载量。按照中国人的标准,这些数字是很好的,但未必可观。这就是市场有多大,这就是如何开发25岁到40岁年龄段的市场,这就是除奔富酒庄之类的品牌以外实际上对于所有在中国的澳大利亚葡萄酒企业的主要目标市场。
博客在中国是重中之重,因为中国年轻的葡萄酒饮用者已经采纳了他们在这一空间内所欣赏的其他中国年轻人的意见和想法。
出口商忽视这一群体将是他们自己的损失。
虽然中国人热衷于了解西方的方式,但是他们的确在运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他们所观察到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葡萄酒的促销创造了有趣的新机遇。我在中国的出版商–北京出版集团最近进行了一些以一个”绅士的生活方式”为主题的促销活动。葡萄酒教育,以及时尚展示、讲座、房地产和金融管理,都是营销观念的一部分。
最后两项特别吸引我,也为澳大利亚人传递了讯息:随着中国在投资和诸如手表之类的奢侈品方面的培养,葡萄酒与食品乃至雪茄的传统捆绑销售形式或许不那么有效了。让我们不要忘记这一代人的父母所经历的事情,并且在中国或许对于在西方的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各种信息还有强烈的潜在需求。
在这些促销活动上(每一次在北京的活动)我筹划了8至10人的双语品酒会,它们比起80至150人参与的”初级”澳大利亚葡萄酒会要稍胜一筹。在每次两个多小时的活动中,观众是非常专心的,完全安静并且出人意料的知识渊博。他们的问题敏锐而富有思想深度,对于葡萄酒的鉴赏完全真诚。我努力得出与墨尔本同年龄段人群的相同结论。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确发展迅速。
这些想法实际上指向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结论:对于绝大多数品牌,在中国的葡萄酒市场营销是年轻人的游戏。
这在目前正从事于在中国销售和交流葡萄酒的那些人的统计数据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这里对于葡萄酒类的强烈钟爱常常压倒了真实体验上的不足。它不是这里行事的方式,但它不在这里。这是个教训。
依我看来,未来在中国最成功的澳大利亚葡萄酒品牌将着眼于年轻受众群体并且将通过理解和满足其愿望来融入这一受众群体。
*25年来,杰里米•奥利弗一直是一名专业酒评家,也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葡萄酒作家和发言人之一。他是畅销指南《澳大利亚葡萄酒年鉴》的作者,并且最近出版了中文版《葡萄酒和杰里米》-第一个在中国特别为中国观众创作并出版著作的西方酒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