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多,在上海工作的澳籍建筑师唐纳德(Grant A. Donald) 对中国人和澳洲人养老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并在与《连接中澳》主编罗心梦的谈话中表达了他的看法。
唐纳德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对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略知一二。
唐先生来自澳洲悉尼,是Silk Tree International建筑公司(以下简称STI)的合伙人和设计总监,其公司总部设在上海。STI公司目前正忙于一个新项目(第一阶段):将位于北京中间地带的万寿公园改造为大型的”老年人友好社区示范性公园”。
唐先生表示该项目令他大开眼界,他发现澳洲人和中国人在照顾老龄人的态度方面存在天壤之别。
他说:”外国人心目中的敬老院是管理独立、漂亮祥和的地方,但他们来到中国才发现这里的敬老院远离市区,总是建在偏僻隐蔽的地方。”
他表示中国人不能,也不会依靠养老机构来照顾家中的长者。
他说:”首先,这不符合他们的传统,第二,在经济上也不可行。”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赡养老人是自家人的责任,而非他人的责任。”
唐先生还指出,中国传统观念–“夫孝”以及老龄化人口的暴增(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到2050年。中国将有3.3亿人年龄在65岁以上,其中有1亿人年龄超过80岁)将促使中国政府必须”积极主动”地改善对老龄化人口的管理。
本项目将对万寿公园25%的面积进行改造,使长者、年轻人、音乐、休闲运动四位一体和谐共存。
唐先生说:”本项目的宗旨是为长者们建造友好的生态示范性公园,无论是硬朗的有活力的长者,还是体弱的需要看护的长者(做过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手术,或视力不佳,或有阿尔兹海默症并希望能恢复记忆的老人)都能享受这里的设施。
“万寿公园旨在刺激人们的各种感官–声音、气味、触觉、视觉以及唤发记忆。”
由此,万寿公园的改造设计跳出传统的框架–融入各种综合性元素:设立儿童游乐场,增强长者和年轻人的互动;种植果树,利用味道来刺激记忆力;与万寿公园周边地区的学校和医院合作举办活动;改善交通车道,使公交路线离公园更近;将公园周边的建筑变为康复与健康中心、短期住房、学习与教育中心;对当地一座酒店进行装修。
唐先生说:”项目完工后,万寿公园将成为老年人休闲活动的最佳场所,不但如此,家庭和年轻人也能享受这里的设施。
“我们与多所学校和医院取得联系,请学生们在公园充当‘小管家’,为人们派发饮用水或指路;或让附近医院的实习生来公园为人们量血压。”
唐先生说,位于上海法租界的复兴公园是个很好的范例,老年人能在那里轻松社交,进行羽毛球或下棋等休闲活动,同时园内还有医护人员为老年人测量血压。
“你在澳洲是看不到这样的场景的。”
万寿公园项目团队还聘请了一名来自德国的游乐场设计专家参与公园的改造。
唐先生说:”这是一个很棒的工作!我参与过许多建筑项目,但万寿公园改造项目着实让我感到兴奋。”
他表示如果万寿公园项目顺利完工,将会变为其它公园的典范,使人们意识到康复和养老机构应该划入城市发展的工作重心。
唐先生说:”与其让人们逐渐衰老,成为社会、家庭和医疗机构的负担,万寿公园能令您保持健康活力、青春常驻。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65岁或以上的人口数量将从2010年的5.24亿(占世界人口的8%)上升到2050年的15亿(占世界人口的16%)。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老年人数量最多。到2050年,中国65岁或以上的人口数量将会增至3.3亿(2010年数字为1.1亿)。
到2050年,中国大约有100万以上的人年龄超过80岁。
在2015年和2020年之间的某个阶段,人口统计学将达到一个里程碑–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在史上第一次超过5岁以下儿童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