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困难时期,渴望改变的信念以及强大的业务决策能力正是企业家王伟贤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王伟贤,2012年度澳中同学联谊会“澳中杰出校友奖”得主。罗心梦 报道。
王伟贤先生,盛高置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创始人,是今年澳中年度杰出校友奖获奖者。
王伟贤先生毕业于悉尼科技大学并获得商务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创立了盛高置地控股有限公司经营地产开发和投资项目。
带着这种至真的企业精神,王先生见微知著,在困难时期坚持不懈地寻找发展优势,将其公司逐渐发展成一个知名的公司。
1987年王先生带着从香港亲戚借来的两万元港币从广州来到澳大利亚,当年,他22岁,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材系并获学士学位。在澳大利亚,他的借款只够支付6个月的英语课程以及到悉尼的经济舱机票。
王先生在悉尼大学的一个学院找到了带补贴住宿,很快又给自己找了三份时薪10澳元的工作以支持生活开销,他每天上学前在悉尼大学做清洁工,晚上在餐馆打工,周末卖国画。每天晚上只要有四个小时的睡眠,他就很高兴了。
因为靠近城市,王先生选择在悉尼科技大学攻读商业学位。他对澳洲大学校园生活的第一印象就是极大的自由。
王先生说:”在中国,教育是非常僵化式的;而在澳大利亚,人们坐在地板上,与老师的距离非常近。”
谈到澳大利亚多年的学习和生活对他的影响,王先生说:”在澳大利亚,老师传授给你的是处理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给你一个公式去背。这样,你会变得更有创意去寻找新的解决途径,这一切对我的影响都很大。”
他承认,澳大利亚的学习生活对他来说开始是非常艰难的,这同当今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现状有着巨大区别。
王先生说:”那时真的很艰难。”
“现在的学生可以先访问这个国家和大学,然后再做考虑。在我那个时代,情况完全不同,而且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我 打心底里就有去澳大利亚的愿望和改变现状的决心,所以我去了澳大利亚。”
到1991年王先生完成学位时,澳大利亚失业率达到10%。
对于王先生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他意识到在澳大利亚找工作是极其困难的。
怀揣着一颗创业之心,他加入了悉尼当地的一个会计实践,扩展对华人社区 的服务,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客户就超过了500个。
到1992年,他决定回到香港,打算在亚洲碰碰运气。”当时,没有多少中国人回国。对中澳两国情况的了解便成了我的优势。”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中国就已经开始开放投资。上海是第一个可以投资当地房产业的城市,在那里,王先生终于找到了他的发挥之地。
1998年,王先生决定走出去-独自开发一个在浦东的项目,该项目是为城市的中产阶层提供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即带有花园和小汽车的宽敞住宅。虽然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王先生投入了很多精力,通过利用澳大利亚建筑师的专业知识,借鉴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个项目取得了成功,并成为盛高置地的起点。
王先生说:”我利用在澳大利亚的经验开发郊区社区,并尝试为中产阶层建廉价别墅。”
“我们综合了高中、幼儿园、商场、酒店和其他设施。”
王先生谈到盛高的发展理念时说:”我们的影响力来自澳大利亚-我们不建造豪宅,而是构建良好的经济价值-就是使用更多公共的开放空间和小庭院,我们在控制成本上非常谨慎。”
“十年前,如果你在上海市中心买了一套公寓,你也可以以同样的价格在郊区买一套有公寓两倍大小的别墅,且带有一个庭院和一辆汽车,当然我们做的这种将人们从城市中心转移到郊区的模式一直以来都非常成功。”
他对公司的这种专业理念感到自豪。
“我是在尝试推销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产品-这与中国其他开发商是非常不同的。”
如今,王伟贤在中国境内的地产开发和投资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并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已经成长为一个在项目开发上有着傲人战绩的公司,这些成功开发项目有大型总体规划的居住社区及城市综合体项目,包括学校、办公楼和零售中心。公司的酒店项目中包括颇受好评的上海外滩半岛酒店(在2010年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商务酒店),也是王伟贤所有开发项目中他个人最欣赏的一个项目。
今天的盛高约有1400名员工,以及大量的全国房地产投资组合。
带着一颗谦卑的心,王伟贤的慈善事业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他在上海建立了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给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护理、贸易和管理专业的培训。他是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理事,是国际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分会成员。他还积极参加国际商务,是上海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2010年,王先生为澳大利亚南天寺捐赠500万澳元建立一所私立大学- 南天学院,提供亚洲商业和文化实践教育。
“我正是受益于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总觉得,如果我有机会我一定要给予他人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