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讨论和视频会议是连接澳中学生的最新工具–丽莎•海曼报道。
澳大利亚总理茱莉亚•吉拉德于四月访华期间,访问了北京陈经纶高中,她强调了中澳姊妹校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北京陈经纶高中是西澳大利亚州劳利山中学的姊妹学校。两校的合作关系始于两年前亚洲教育基金会的”BRIDGE校际合作项目”。”BRIDGE项目”(通过跨文化对话和日益增多的交往来建立关系) 允许澳大利亚教师和学生通过面对面和在线互动的混合模式,来与他们的亚洲同辈建立伙伴关系。该项目在中国、印尼、泰国和韩国都有运行。
亚洲链接集团的分支-AEF始建于1992年,它为教师、教育领导和学校社区提供创新项目、课程资源和网络,来为澳大利亚青年更好地了解亚洲。2011年以来,AEF已经建立了36对澳中BRIDGE校际合作关系,连接了多所澳中两国的中小学校。这些校际合作通过建立伙伴关系、理解和亚洲读写技能的方式使两国师生受益。对于澳大利亚学生来说,这种合作关系也支持了澳大利亚最近在《亚洲世纪白皮书》中提到的学校教育目标–每一个澳大利亚学生都将通过课程来更好地了解亚洲,增加他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在该地区表现更强的参与性。
劳利山中学和北京陈经纶高中是澳中”BRIDGE校际合作项目”起航的一部分。2011年7月北京陈经纶高中的格瑞斯•王和劳利山中学的安妮塔•庄,与其它11所中国BRIDGE校际合作的教师,一起参加了由AEF促进的一个为期5天的专业学习课程。随后,格瑞斯启程前往珀斯,进行了一个为期两周的劳利山学校访问以及家庭寄宿项目。在那里她以观察课堂实践、教授中文学生和融入学校日常生活的方式,获得了洞察澳大利亚学校的独特视角。
当格瑞斯访问劳利山之时,教师们拟定了一项关于三峡大坝的合作课题,该课题在她回中国后实施。师生们将运用维基空间合作网站,来上传和分享该课题的内容以及交流感想。
2012年1月另外一位劳利山教师安妮•图玛克访问中国,作为BRIDGE互惠专业学习项目的一部分。在此期间,图玛克深化了自身的知识以及对当代中国的理解,她还用两周的时间亲身体验北京陈经纶高中的日常活动。
劳利山高级中学也于2012年10月率学生到中国参观见学,两校一如既往地通过视频会议来沟通,并开展中英文课程。
AEF与澳各州及地区通过紧密合作,来辅助他们在中国的姊妹省市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南澳大利亚州天主教教育中心的12名教师计划于今年四月造访中国山东省,并在长期姊妹省关系基础上建立12对新的澳中BRIDGE校际合作关系。
维多利亚州与江苏省有着牢固的姊妹省关系。2011年以来已经建立了40多对姊妹校际合作关系。来自维州的多名校长和教师团队来到中国参与AEF研究课程,这使他们建立了与亚洲打交道相关的能力,并且扩展了对中国历史知识和理解;对中国的地理、文化、艺术和语言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些研究项目之下,每一个学校团队都已经在他们的姊妹省找到了一所合作学校,并且用四天的时间来参观学校以及寄宿家庭。这种国内学校所建立的专业和个人关系正是长期姊妹校际合作的坚实基础。
澳中校际合作把年轻的澳中学生联系在一起。随着汲取优先于澳洲课程的亚洲跨联课程,学生们得以培养出更佳的”在亚洲地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科技是师生融入这些合作关系的根本。这包括web 2.0工具,它允许学生在共享的学习空间内上传内容、参与在线讨论以及视频会议,这样学生们可以面对面地谈话,以助于语言学习。
澳大利亚学校的托管教师、中国合作学校的学生,以及澳中双方合作校的互动,不断强化两国姊妹校际合作机制。
在确保澳大利亚学生在”亚洲世纪”中为他们的角色着手准备中,校际合作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
*丽莎•海曼是亚洲教育基金会的联席董事。